索米尔vs布里欧齐
“请观众提前准备好身份证,有序安检入场。”上午11时,澎湃新闻记者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西厅0米层入口处看到,尽管客流较大,但观众在工作人员引导下经过蛇形通道,出示有效身份证件并查验入馆。馆外人头攒动,馆内更是热火朝天。但凡热门一点的车型,周围都是“人从众”,或是拍照,或是排队等候进车体验,或是咨询工作人员车辆情况……
近日,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接受澎湃新闻专访,分享了其对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更迭背景下,高校学科专业调整、发展与战略布局的思考,以及北邮的相关改革方案与创新实践经验。对于此前受关注的“工科理科化”话题索米尔vs布里欧齐,徐坤表示,“工科理科化”是当前工程教育面临的一项挑战索米尔vs布里欧齐,要解决或避免这一问题,需要让工科教育真正回归工程本质。
“近年来,我们主动适应新发展格局,对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高的学位授权点进行了优化调整,推动学科结构持续升级。”近日,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谈到,在专业调整优化方面,自2006年以来索米尔vs布里欧齐,北邮共新增18个本科专业,新增专业多为新工科交叉学科专业,如智能交互设计、智能医学工程、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2025年,北邮集全校优势学科力量,新建全国首批“低空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
我们以数智赋能为“催化剂”,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网络安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六大优势学科方向,持续推进数字化学科与传统学科的交叉融合,“雁阵式”学科专业布局持续优化。我们获批全国首批网络空间安全、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设计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博士点,为国家培养急需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提供支撑。
近年来,我们还主动适应新发展格局,对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高的学位授权点进行了优化调整,推动学科结构持续升级。在专业调整方面,自2006年以来,北邮共新增18个本科专业索米尔vs布里欧齐,其中2019年至2022年速度较快,新增10个本科专业,新增专业多为新工科交叉学科专业,如智能交互设计、智能医学工程、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同时,我们也在加快推进专业升级改造。例如,2024年,学校重组建设“智能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新增“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2025年,学校集全校优势学科力量,新建全国首批“低空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
徐坤:北邮依托学科优势和行业特色,坚持将跨学科跨专业理念融入专业体系建设全过程,不断加强“信息+文科”“数字+文科”“人工智能+文科”等融合发展,新文科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在专业建设方面,新建“网络与新媒体”“大数据应用与管理”“金融科技”3个新文科专业和“领导力与商业思维”微专业;把握智能产业、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趋势,首创“智能交互设计”专业。
在课程建设方面,自2024级起,北邮面向全体本科新生开设了人工智能通识课,加强学生人工智能素养训练。同时,北邮有组织打造“艺工融合、管工交叉、工文渗透”的交叉特色公选课程索米尔vs布里欧齐,开设了“ICT与艺术”“当京剧老电影遇上AI”“大模型赋能英语学术写作入门”“工程想象力与未来产业”等多门挑战前沿探索型课程索米尔vs布里欧齐,不断强化学生设计思维、想象能力、审美能力、领导能力等复合能力培养。
徐坤:北邮作为信息科技领域的领军高校,近年来在新工科建设与人工智能融合方面进行了前瞻性布局。2020年增设“人工智能”与“智能医学工程”专业,2024年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并推行大类招生,这些举措不仅是学科目录的调整,更是对“新工科”核心理念的深度实践——即通过多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和智能技术赋能,培养适应未来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北邮的学科增设与调整以“需求牵引、技术驱动”为基本原则。例如,“人工智能”专业聚焦算法、数据与算力的三位一体,而“智能医学工程”则将AI技术嵌入医疗场景,解决医学影像分析、智能诊断等实际问题;“机器人工程”则整合机械、控制与AI技术,推动智能机器人研发。这些专业的设置并非孤立,而是依托北邮在通信、计算机等领域的传统优势,构建了“AI+行业”的垂直生态,体现了新工科与AI融合的布局逻辑。
北邮通过课程重构、科研攻关与产业联动,实现了AI大模型与智能感知技术在多个专业的有机融合。其核心路径包括:理论课程强化大模型基础、科研项目推动感知技术应用、竞赛与产业合作加速技术落地。例如:人工智能学院依托智能感知与计算教研中心、人工智能与网络搜索教研中心等平台,整合大模型训练设施(如分布式计算集群)与智能感知硬件(如雷达、多模态传感器),为学生提供实践环境;与华为、三大电信运营商等企业深入合作(如车联网通信安全、智能网络优化),将前沿技术融入毕业设计与实习环节。
一是创新实践改革,构建面向未来产业的数智化实践实训平台。北邮着力构建集“思教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实践、实习实训、素质实践”为一体的卓越工程人才实践育人体系,面向“未来信息、未来空间、未来制造、未来健康”四大未来产业新赛道,创新性地打造了以数字化、智慧型、开放式为核心特征,包含未来网络实践教学、元宇宙智慧实践教学、第三代互联网实践教学、先进微电子实践教学、泛在网络空间安全实践教学、智能空天信息实践教学、智能无人系统实践教学、智能生命科学实践教学等八大子平台在内的多模态数智化实践实训教学平台,打造“一生一芯”“一生一网”“一生一元宇宙”的个性化实践空间,更好助力学生在通信网络的真实环境中开展科研训练、实践锻炼和创业历练。
二是深化双创育人,实现“课-项-赛-创”一体化双创人才培养。北邮坚持需求导向,深化产创结合、科创互促、本研贯通的创新育人机制改革,以科创新举措提升双创能力,以产创新平台增强双创引力,以承办省部级双创赛事凝聚双创合力,以坚守WIN文化传承激发双创活力,通过“一院一计划”,保障双创教育人才培养实效。强化应用场景驱动,建设高水平师资和科研资源支撑的创新教育“探索课堂”,与科研团队共建科创融合实验室,实施“大挑战”项目,与行业头部企业共建校内外创新实践基地索米尔vs布里欧齐,发起产教融合创新大赛,等等,做实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具体而言,北邮以重构培养方案为抓手,设置北邮特色人工智能素养课程模块,包括以“人工智能引论”“计算概论”“设计思维”“领导力与可持续发展”“信息通信概论”为核心的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和AI专业交叉课;建设学科交叉项目制“挑战课程”“前沿及交叉技术微课”“探索课堂”;打造以网络靶场、数通网络和通信信号测量数字实践平台等为代表的“一人一网”数字教育“训练场”,以拓展AI在实践教学的创新应用为导向建设“优秀实验教学案例”,助力学生在“真环境”中练就“真本领”,提高学生“信息技术+X”复合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超越机器的核心竞争能力”。
在考核及成果归属方面,综合考虑团队内不同学科主副导师在团队中的指导贡献、对学生跨学科能力培养的贡献等因素合理确定成果归属。另外,重点扶持学科允许跨学科兼招,对于包括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及重点支持建设学科(教育学、机械工程)索米尔vs布里欧齐,学校的现行政策是对于兼招的导师,重点考察是否有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基础,明确其在跨院系人才培养中对相应学科学生指导的具体职责,由双学科建设学院对导师分别进行招生资格考察。成果归属如涉及多个导师或多个学科领域的融合,教师间会根据贡献程度沟通分配或署名次序。
徐坤:作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北邮以“培养国家急需的ICT全产业链卓越工程人才”为使命和核心,聚合校企双主体最优资源,围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关键软件、网络安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五个关键领域,与中国星网、三大电信运营商、华为等20余家行业头部企业开展了联合硕博人才培养,在战略规划、目标设定与执行落实上同频共振,力争打造ICT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样板间。
为了把同学们从过于繁重的“知识传授式”课堂中“解放”出来,北邮在2024年对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降低了对毕业学分的要求,在培养环节中融入了“项目式课程”,也就是“一院一计划”。“一院一计划”实现了以项目式创新实践为中心的课程重构,形成了从新生入门课、挑战性项目课到高峰体验课的全学院、全年级覆盖的项目式课程体系。
徐坤:“码上”于2023年上线,已应用于220多门课程的教学实验,累计服务师生1.5万余人。以《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索米尔vs布里欧齐,基于码上的教学实验取得了以下成果:一是学生答疑积极性显著提升。码上作为AI助教,提供7×24小时的实时、个性化答疑服务,学生可随时提问,极大地提高了提问积极性;二是教师答疑工作量大幅减少。码上成功解答了大部分学生问题,使教师的答疑工作量减少了2/3;三是学生成绩显著提高。月考结果显示,使用码上的班级成绩明显优于未使用班级。
徐坤:在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定位亟待转变。随着AI教学平台的广泛应用,学生能够直接获取知识与辅导,不再完全依赖教师的课堂讲授。这一变化促使教师的职责发生显著转变,教师需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需要设计全新的教学方案,推动教学模式从传统的课堂讲授向项目式教学转变,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知识。教师的工作重心将更多地转向能力培养、素养培育、心理辅导和人格塑造等方面,以更好地适应智能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当前,AI for Science已成为学校科研的发展重要战略方向。围绕AI+X,北邮建立跨学院跨学科的科研合作机制,设立校级非实体科研机构“科学智能研究院”,聚焦AI+通信、数理、医学、光电、文化、教育,以及人工智能安全等7大方向,组织聚集校内研究团队。一方面依托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提供基础条件支持,打造算力、数据底座。另一方面,实施AI for Science探索计划,设置专项基金对从事AI+基础研究的青年教师和跨学科团队进行稳定支持。
二是要推行敏捷治理模式,构建权能适配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高校传统的层级化管理模式难以适应AI时代的快速变化。北邮需要推动治理结构的深刻变革,迈向更加敏捷、扁平的治理模式。敏捷治理的核心在于“动态响应”与“权能适配”,高校需结合自身特点选择治理模式,并通过技术、制度与文化的多维创新,实现校院层级的灵活互动与高效协作。
三是要重塑师资队伍,赋能教学科研能力。教师是高等教育变革的核心力量。北邮需战略性重塑师资队伍,大力引育懂AI、跨学科的人才,并保障其终身学习与跨界探索。通过搭建跨学科平台、营造创新文化,提升教师团队快速响应前沿变化、迭代教学内容、创新科研范式、增强智能素养的能力。这种师资队伍内在的适应力与创造力,正是整个教学科研体系保持战略敏捷性的关键保障。